反右运动

反右是整顿非共产党人士和知识分子的运动

一、整风运动的缘起

苏共二十大和波匈事件

国内“少数人闹事”:一部分农民退社,殴打社队干部,私分粮食;工人罢工;学生罢课,请愿;复员转业军人请愿

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及知识界的动向:认为苏联式社会主义和经济制度有问题

毛泽东的应对:两类矛盾(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)

整风:解决作风问题,1957年2月,作了《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讲话》

二、整风运动的经过

1957年4月27日开始,开门整风。

两个座谈会:各民族党派负责人座谈会,工商界人士座谈会

知识分子和民主党派提出了毛始料未及的问题:党和民主党派关系的问题(党与民主党派有隔阂);民主党派在整个国家中的地位(地位下降);1949年以后的政治运动遗留下的问题(知识分子和民主党派人士被逮捕和枪杀),希望成立平凡委员会;关于民族资产阶级的问题,民族资产阶级有没有两面性,定息发的时间太少或者因为拿定息戴上资本家的帽子;国家制度提出意见(应该建立制度防止官僚主义、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)(国家应该有好几个设计院,政治设计院主张)

高等院校学生,5月19日,北京大学大字报,从问北大代表怎么选的,很快蔓延到社会

三、从整风到反右

中共中央作出了两个指示(514指示、516指示)

让知识分子暴露,阳谋

没有充分的文献证明,毛泽东一开始就是要引蛇出洞

直接原因:毛对形式估计的变化

深层原因:

  • 中共与民主党派政治理念的差异
  • 1949年以后历次运动积累的分歧
  • 工农党员干部与知识分子的矛盾

1957年五月二十五号:一切离开社会主义的言论行动是完全错误的。6月28日,《人民日报》:《这是为什么?》

四、反右派运动的展开

  • 民主党派:民盟和农工党,光明日报

  • 工商界:批判资产阶级没有两面性只有一面性的主张,和李康年定息二十年的主张

  • 教育界:批判取消党委制

  • 新闻界:批判新闻独立性

  • 文艺界:批判丁陈反党集团

  • 科技界:批判关于科技的建议

  • 高等院校:批判右派学者

五、反右派运动的结局

全国共划“右派分子”552877人

复查核实改正错划“右派”533222人,占总数的97%,最终数字可能小于0.2%

5个中央级右派:27人改成5人

章伯钧、罗隆基、彭文应、储安平、陈仁炳

深远的结果:

  • 一九五六年以来政策调整的中断(包产到户)
  • “大跃进”通道打开
  • 中共一元化领导制度的强化
  • 知识分子贱民政治身份的确定
  • 残存的自由主义的终结

刘少奇与四清运动

四清:清政治、清经济、清思想、清组织

1963年-1965年

四清运动的总指挥:刘少奇

“大跃进”的失败和经济调整

毛泽东与中央一线的分歧

七千人大会:

刘少奇提出了尖锐的问题:

一方面,是由于自然灾害的影响,另一方面,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工作上和作风上的错误引起的;

过去我们经常把缺点、错误和成绩,比之于一个指头和九个指头的关系,现在恐怕不能到处这样套。

我到湖南的一个地方,农民说是“三分天灾,七分人祸”

三面红旗现在都不取消,继续保持:现在有些问题看得不那么清楚,再经过五年、十年以后,再来总结经验,到时候就可以更进一步地作出结论。

林彪:这些困难,在某些方面,在某种程度上,恰恰是由于我们没有照着毛主席的指示、毛主席的警告、毛主席的思想去做

毛泽东对林彪的讲话非常欣赏。

北戴河会议和中共八届十中全会

中央一线(刘少奇、邓小平、彭真)、二线(毛泽东)

国民经济继续恶化,让一线非常紧张,陈云出山,对经济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(削减重工业,发展农业和轻工业,整顿企业,开放自由市场,农民进行包产到户(不管黄猫黑猫,能抓老鼠的都是好猫))

毛泽东非常不满:讲话《阶级、形势、矛盾》

“黑暗风”:对经济形势的估计

“单干风”:包产到户,分田到户

“翻案风”:彭德怀上书,小说《刘志丹》

社会主义教育的提出

二、“四清”运动的准备

1962年,没有多少人搞社会教育,毛泽东很生气,讲话准备继续搞阶级斗争

1963年3月1日,毛泽东“五反”指示:反对贪污盗窃、反对投机倒把、反对铺张浪费、反对分散主义、反对官僚主义

1963年5月,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文件,《前十条》 “阶级斗则,一抓就灵。”,开始整农村干部

63年9月,彭真提出《后十条》,团结两个95%。 “以阶级斗争为纲”

三、“四清”运动的展开

1964年,刘少奇开始搞四清

毛刘共识:

  • 对阶级斗争局势的判断:国内存在尖锐的阶级斗争
  • 对基层政权性质的估计:有三分之一不在马克思手里

毛刘思路分歧:

  • 运动部署:毛认为应先试点,刘认为要打歼灭战;刘认为开调查会不星 ;毛温和,刘激进,认为干部是退化分子刘对后十条很不满
  • 矛盾性质:毛不认为是党内外矛盾的交叉
  • 矛头指向:毛认为是社会底层出了问题,后来认为是高层出了修正主义;刘认为是社会底层问题

毛刘冲突:

一九六四年十二月十五日至一九六五年一月十四日,中共中央政治局全国工作会议,制定“二十三条”。

毛泽东大批刘少奇,刘少奇做了检讨

四、毛刘分歧的原因

毛泽东:中央出修正主义

刘少奇:基层和地方出了问题

“三和一少,三自一包。”

五、“四清”和文革的关系

  1. 确定“文革”的直接目标:刘少奇
  2. 形成“文革”的意识形态
  3. 酿成“文革”的社会氛围(干部和干部、干部和群众的矛盾,群众认为党有一股势力要让国家变颜色,社教运动积累了社会矛盾)

results matching ""

    No results matching "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