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苏同盟条约

1945年,美国希望苏联打日本人,斯大林的政治条件: 外蒙古独立,中长路铁路的经营权, 旅顺港。斯大林承认蒋介石的统治,同意3个月之后苏联从东北撤军。

1948年1月,米高扬拜访中共。苏联同意归还旅顺港;不同意归还外蒙古;中长铁路暂缓。

1949年6月27日,刘少奇秘密访问莫斯科。斯大林敦促中共打新疆。6月30日,毛“一边倒”。中苏条约暂缓。1949年,毛泽东给斯大林祝寿,访问莫斯科。希望废除1945年《中苏同盟条约》,斯大林认为必须维持《中苏同盟条约》。后来迫于美国压力,斯大林决定让步。苏联起草了《中苏同盟友好条约》。苏联归还旅顺港,归还中长路铁路经营权,归还大连行政权。中共承认外蒙古独立。为了与苏联的飞机交换,苏联补充条款:在东北和新疆不得有第三方势力介入。

朝鲜战争

朝鲜战争的起源有两个线索:一条是朝鲜内部的线索,如民族解放和统一等革命运动,另一条是国际线索,中苏关系的变化而不是中美关系的变化。

斯大林真正关注中国是在1949年。迫于形势,苏联最后同意修改条约。但是,苏联的利益收到极大的损害。苏联想要在远东保留出海口,只能从朝鲜入手。所以,斯大林同意金日成发动战争可能是为了苏联自己的利益。

北朝鲜的金日成希望统一朝鲜半岛。1949年4月,向毛泽东要朝鲜藉的士兵会朝鲜。1949年6月,美国撤军。莫斯科不希望北朝鲜以军事行动解决半岛问题。

1950年1月30日,斯大林同意金日成的想法,金日成前往莫斯科。斯大林担心美国干预,金日成认为会是闪电战;怎么告诉毛泽东;等。4月13号,朝鲜和中国谈崩。中国此时准备进攻新疆,西藏,台湾。4月15日,中国同意打台湾。

金日成到朝鲜战争爆发后,没有与中国再联系。苏联起草了作战计划。6月25日,朝鲜战争爆发,28日朝鲜拿下汉城。

斯大林不愿意莫斯科顾问过三八线。金日成南下追击。

6月28日,美国参战,空军首先参战。7月美国陆军参战。9月15日,美军仁川登陆。

8月中国军队集结,准备帮朝鲜收后方,但金日成不让去,还封锁消息。

仁川登陆后,莫斯科不同意增援朝鲜,莫斯科希望毛增援。10月1日,毛收到莫斯科电报。10月2日,毛暂时不同意出兵,等政治局扩大会议再商量。5日,彭德怀在扩大会议上决定出兵。

莫斯科不同意出动空军,2到2个半月才能出动空军。13号中国志愿军准备开赴朝鲜。19日出动。

波匈事件与中国

苏联在东欧大清洗,扶持苏联共产党。

56年,苏共二十大批判斯大林,改革派抬头。

53年10月,朝鲜战争后毛泽东地位确立。

波兰事件:56年10月12日,哥穆尔卡出山。15-17日,政治局扩大会议召开,哥穆尔卡上台,希望洛克索夫斯基(亲苏派)下台。19日,朱可夫保卫华沙,晚上哥穆尔卡和赫鲁晓夫谈,一不会脱离社会主义阵营,二对苏联的要求是平等关系,波兰需要苏联。20日,苏联命令苏军撤退。

匈牙利:23日晚上,赫鲁晓夫和刘少奇谈话时接到情报,匈牙利要搞革命。呼吁纳吉上台,对拉克西不满。21点政府和群众发生激烈冲突,纳吉上台,23点赫鲁晓夫出兵镇压。24日早上基本平息。30号,听了毛的进一步放开意见,苏联准备撤退。当天晚上,毛认为是反革命事件,必须镇压。31号,匈牙利和苏联发生激烈冲突。

57年11月,莫斯科会议,中苏关系达到顶峰,也来到了转折点。不到半年后,中苏开始分裂。

斯大林与冷战的起源

冷战有几个要素

  • 意识形态的对立:一方是社会主义,另一方是资本主义
  • 形成了一个集团,不是几个国家的对立,而是整个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对立
  • 两个阵营之间的对立没有发展到战争的程度

沈志华认为冷战爆发时间是1947年的6月到10月。美国,杜鲁门宣言的发表到马歇尔计划的实施;苏俄,9月底苏俄共产党情报局的成立。

1935年希特勒崛起后,斯大林与英法产生分歧,与希特勒私下谈判,签订秘密条约,其中包括德国不干涉俄国攻打芬兰、波罗的海三国及德、苏瓜分波兰。结果到1941年,苏德战争爆发。

苏联摇摆政策使得共产国际名声大坏。1943年5月,斯大林下令解散共产国际。

理由:

  • 解除西方对共产主义的疑虑,为了开辟第二战场。
  • 战后苏联要与西方合作,不再实行世界革命

斯大林第二个动作,是与捷克斯洛伐克签订“苏捷友好条约”,表现出自己可以与资产阶级政府合作,承认这些国家存在。

这个时候,斯大林其实在设计战后模式即联合政府的模式。

斯大林与丘吉尔背着罗斯福秘密签订的百分比协定,想要挤压战败国,把战败国及其所属的殖民地的资源重新划分。而罗斯福想全部解放,取消殖民地,才有了后来战后的民族解放运动,也就是民族国家独立运动。

到了1944年底,美国和苏联取得了一定的默契。雅尔塔体系,在俄罗斯周围建立一圈的安全缓冲带,所有跟苏联接壤的国家不能强大,更不能与苏联对立。

苏联与西方的矛盾:

  • 1946年伊朗危机
  • 土耳其危机
  • 1947年3月希腊危机(其实跟苏联没关系)

乔治凯南的理论与杜鲁门宣言及杜鲁门主义,美国要接管原来属于英国、法国的责任。此时冷战还没有开始。

1947年3月杜鲁门发表宣言,4月法、意两国的共产党被赶出政府,联合政府破产。6月5日,马歇尔计划正式实施。

“马歇尔计划”两点:其一是不给苏联贷款,但对于苏联阵营的东欧国家,可以给予贷款援助。其二是马歇尔贷款如果扶植德国,是否是要对付苏联。另外各国共产党一盘散沙,不听莫斯科指挥。于是1947年9月25日斯大林重整共产国际,组织名称改为共产党情报局。

斯大林的冷战战略:“内线进攻、外线防御。”

“斯大林模式”的形成与发展

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后,第一个大的问题是理论上的问题。因为大家都是跟着苏联走的,其实都是跟着斯大林走的,这就是“斯大林模式”,这是斯大林在30年代创立的。

列宁从军事共产主义完全失败,开始搞“新经济政策”。

斯大林否定了“新经济政策”。全盘集体化和国有化、工业化,计划经济体制。

经济体制:苏联确实取得了工业上很大的成绩。但问题在于有几个方面值得思考:第一,结构不合理;第二,代价太大;第三,激起民怨。到了二战前的1939年苏联的社会关系已经非常紧张了。紧张是两个因素造成的,不光是经济,经济知识一个方面。再一个就是“大清洗”。

第二次世界大战救了苏联。战争爆发以后,苏联把注意力集中在民族主义的问题上。二战使人们迷信了这种体制。

到了战争结束时,从政治角度,从国际关系的角度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。真正给这个世界造成威胁的未必是布尔什维克,可能那种地缘政治更重要。

到了斯大林的时候,意识形态对共产党来说本身就有两重性、两个层面:一个是信仰的层面,一个是工具的层面。

斯大林到了1936年宣布社会主义成功时,共产主义的理念已经从信仰的层面降低到工具性层面了。

共产国际是斯大林的一个外交工具。各国共产党完全就是围绕苏联的利益。共产党成了苏联的傀儡。

“二战”结束以后,苏联又出现了一次机会。可惜由于种种原因,天灾人祸把苏联走向改革的路堵死了。

斯大林死后,赫鲁晓夫上台,从1953年到1956年逐步向好的方向发展。但是赫鲁晓夫的改革遇到最大的、致命的打击,就是中国。1958年以后中国反对赫鲁晓夫的改革,一步一步把他推向了绝路。

1958年开始中苏分裂,在理论对垒上苏联根本站不住。赫鲁晓夫撤回苏联专家。中国批判赫鲁晓夫是修正主义。

1962年赫鲁晓夫引进市场经济。但是在中国的压力与国内保守力量的共同压力下,根本保持不下去。苏联共产党自己陷入了自己构造的虚假的理论外壳里。苏联改革之所以无法成功,很大的原因,就是赫鲁晓夫,包括后来的戈尔巴乔夫,没有这个资历。

赫鲁晓夫下台后,苏联想要缓和和中国的紧张关系,但是中国说要恢复关系必须承认苏共二十大的错误,后来就彻底中苏分裂了。

中苏分裂

以前一直认为中苏是因为路线不同而分裂的,实际情况完全不是。中国在1958年以前和苏联的路线是一样的,和资本主义国家“三和一少”。在日内瓦会议上逼迫越南与法国签订《日内瓦协定》;《十大关系》和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的提法一样;都批判斯大林。

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不平等。也不是原因。

沈志华认为是炮击金门岛导致了中苏分裂。毛想打台湾,但是斯大林只提供武器,加上美国改变了国家政策,所以没有成功。1958年7月14日,在福建修完铁路,毛说“开战!”。8月14日,赫鲁晓夫商量完联合舰队刚走,发表联合声明。8月23日,炮击金门。赫鲁晓夫非常生气,指责毛在重大问题上都不商量。台湾得到了响尾蛇导弹,发射中国有一发没炸,苏联要,毛不给;苏联不给原子弹技术。

经过苏共二十大,波匈事件,毛认为赫鲁晓夫没有能力领导社会主义阵营,但是中国经济不行,开始大跃进。说是赶英超美,实际是赶苏联。人民公社建立。苏联闭口不谈人民公社,因为认为是激进,但是也不能反对,也不能赞同。后来赫鲁晓夫回答搞人民公社的问题上说“苏联不具备人民公社条件,着急搞会搞坏,在20年代就搞坏过”。毛泽东非常生气,想写文章向赫鲁晓夫宣战。毛泽东对赫鲁晓夫已经忍耐到极限。

59年10月,赫鲁晓夫和毛泽东谈崩了,指着鼻子互骂。11月上海政治局扩大会议,正式提出反对修正主义。但是中苏关系还是很重要,但是赫鲁晓夫也承认错误。苏联也是这样。马上矛盾公开化(中国挑事),赫鲁晓夫撤专家。中苏撕破脸皮。

这时,中苏关系已经非常脆弱了。62年出了两件事:中印边境和古巴导弹危机。63年7月,两党崩溃,走向破裂。

沈志华认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不是利益,而是对错。

毛泽东与共产党的开门整风

对到底为什么发生波匈事件,党内有不同的看法。

刘少奇、陈云、周恩来认为是经济方针有了错误,政治体制有了问题;毛泽东认为是阶级斗争没搞好。

results matching ""

    No results matching ""